两会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音乐担当
两会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在音乐领域,这一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传统音乐如人口较少民族音乐以及古琴曲、昆曲唱腔等,它们蕴含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中,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两会精神启示我们,音乐从业者和爱好者要积极承担起传承的责任。一方面,要将传统音乐纳入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人从小接触传统音乐。比如在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中,增加传统音乐欣赏和简单演奏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感受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独特的音色和魅力。另一方面,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现代音乐家们通过将传统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音乐作品。像融合了京剧唱腔的说唱歌曲,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听觉习惯,成功地让传统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
两会的精神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点对于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音乐来源于人民,也应该为人民服务。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的。
回顾音乐历史,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在特定的人民生活背景下诞生的。例如《黄河大合唱》,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中国人民顽强抵抗外敌的英勇事迹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更多反映人民现实生活的音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音乐家们要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去体验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市生活中的奋斗与迷茫、乡村振兴中的喜悦与希望,这些都可以成为音乐创作的素材。而且,音乐的传播也应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无论是高雅的音乐会,还是街头巷尾的民谣演唱,都应该有其存在的价值,都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三、音乐在构建文化交流桥梁中的使命
两会也体现了我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决心,而音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是一种跨越语言、种族和国界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如音乐巡演、国际音乐节等,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例如,近年来中国的民族音乐团体在国外的演出备受欢迎,他们演奏的古筝、竹笛等乐器展示了中国音乐独特的音韵之美。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吸收世界其他优秀音乐文化的成果。引进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制作技术等,与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相融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水平,也能在交流互动中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四、推动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考
两会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音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健康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音乐的传播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这为音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兴起,让音乐的传播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版权保护问题。
我们必须遵循两会精神中关于规范市场、保障权益的理念。加强对音乐版权的保护,建立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障音乐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励更多的创作者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从而推动音乐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引导音乐产业朝着多元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鼓励制作精良、内涵深刻的音乐作品,杜绝低俗、劣质的音乐产品充斥市场。
两会精神为音乐领域在文化传承、创作导向、文化交流和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作为音乐领域的相关人士,无论是创作者、演奏者,还是音乐教育者,都应深刻领会两会精神,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音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奏响更加绚丽的乐章。
(责任编辑 李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