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仲夏,节序端阳。5月27日,我校图书馆311室内弦歌盈室,粽叶飘香,“端阳同心铸文脉·巧手凝心承薪火”端午节主题活动在氤氲书香中开启千年文脉之旅。图书馆党总支书记王瑞、馆长李刚,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宋汉君、院长徐辉,与中外学子同聚一堂共赴文化传承之约,在典籍诵读与匠艺实践中见证传统节日的时代新生。


李刚立足文明传承的哲学维度,以“书籍是人类本质的镜像”破题,将端午文化置于文明演进坐标系中阐释。他引证卢卡奇“小说是现代文明的诗性表征”与康德三大哲学命题,揭示典籍实为“文化基因的体外存储器”,指出《楚辞》中的香草意象恰是“对象性本质力量”的审美投射。聚焦叶嘉莹对《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解读,强调屈原投江绝非政治失意的逃避,而是以生命践行“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君子之道,其“重新整理初服”的抉择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执政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论述,他诠释至善境界应是“幸福与德行的和弦”,勉励中外学子以典籍为舟,在“扈江离与辟芷”的文化基因中熔铸信念,将端午精神转化为“对生命意义的领会与人生价值的确认”,在佳木斯大学这片知识沃土上,让屈原“深固难徙”的文化坚守与叶嘉莹“不失赤子心”的诗教理想,共同淬炼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

诗韵雅集流淌着跨文明的诗意长河:五名留学先生以《乙卯重五诗》《浣溪沙·端午》启幕,异域声线浸染“彩线轻缠红玉臂”的东方柔婉,不同语调节奏碰撞出《端午即事》《竞渡诗》的铿锵韵律,犹如五色丝线编织多语种诗毯;继而五名中国学子携《离骚》节选踏浪而来,《五月五日》的吟哦裹挟汨罗江涛,金石之声叩击“深固难徙,廓其无求”的楚辞风骨,《端午日赐衣》《南歌子·游赏》的清音则与《南乡子·端午》的咏叹交织,恰似“扬枹兮拊鼓”的古乐穿越时空,在“制芰荷以为衣”的草木芬芳中,让青铜编钟的浑厚与异域铃鼓的清脆,共振成文明互鉴的端午诗交响。

实践体验区宛如流动的民俗画卷:东侧粽香氤氲,碧叶裹糯玉,中外学子执箬叶学包角黍,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意趣揉进绵密米香;西侧绣台清幽,彩丝穿针走线间,艾草香囊渐成佩帏,暗合《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雅致;楚辞花草纹样跃然彩蛋之上,兰草杜若在莹白蛋壳绽放,指尖拼贴出“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诗意天地。
活动尾声,参会领导为学子们轻系五彩丝绳。这传承千年的“长命缕”缠绕腕间,既寄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安康祈愿,更编织着“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的锦绣期许。

最后,宋汉君以《楚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作结:“今日我们不仅编织着‘长命缕’,更在铸造文明传承的基因链。希望青年既要做叶嘉莹先生那样的文化摆渡人,更要成为新时代的求索者,让屈原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焕发新光。”

楚辞雅韵与粽艾清香相和,巧手匠心与青春热忱辉映。这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不仅让中外学子触摸到端午文化的肌理,更以创新表达让古老节日焕发时代光彩。当暮色渐染图书馆的琉璃飞檐,参与者们怀揣着五彩丝绳的祝福,携文化传承之炬,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图书馆供稿) (责任编辑 李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