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八十年前的抗战胜利曙光,仍照亮今日征程。为让红色基因在墨香中传承,学府街道水利社区携手伽南物业、佳木斯大学书画协会、鹤岗市三金墨韵书画院,以“铭记历史·翰墨传承”书法笔会为载体,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奔赴。

筹备:墨香铺陈,静待风云起
活动前,工作人员如细致的“织工”,在翰林苑一区小广场勾勒文化经纬。佳木斯大学书画协会李刚、李树亮、方海文、杨朝升、吕志武、韩诚武,以及鹤岗三金墨韵书画院赵书中、任德民、陈艳华、张凤芹的书法作品,似历史的拼图碎片,被精心悬挂。这些作品,或如苍松挺拔,以刚健笔锋刻写“铭记”二字;或若溪流蜿蜒,用灵动墨韵诉说“传承”真意。它们静静伫立,在微风中轻摆,似在与过往岁月对话,为广场营造出厚重的文化氛围,静待各方宾客共赴这场墨香之约。
启幕:致辞开篇,回溯峥嵘史
当朝阳为广场镀上金边,活动正式启幕。主持人登台,她的声音似穿越历史的风,裹挟着先辈热血与今日期许。“八十年前,先辈们以血肉筑长城,换得和平曙光;今日,我们以笔为刃,再书历史担当!”话语掷地有声,将抗战历史的厚重与传承使命的光荣,丝丝缕缕织进现场每个人心中。她号召以书法为舟,载起邻里情、文化魂,让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鲜活流淌在社区的精神血脉。台下掌声雷动,这是共鸣,更是对传承的集体响应,笔会大幕,自此轰然拉开。

挥毫:墨韵流芳,书就传承章
佳木斯大学书画协会主席李刚与鹤岗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三金墨韵书画院院长赵书中,如两位执笔的勇士,率先开笔踏上“墨战”征程。十位书法家列阵,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为旗,蘸墨为锋,在宣纸上展开热血拼杀。
随后,书法家们手捧作品,与学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亮、水利社区党委书记刘亚娟、物业领导金总、张经理合影。红旗下、墨香侧,一张张笑与庄重交织的面庞,定格成传承历史的生动剪影,让抗战精神在这合影里生根。
主题创作的余韵未消,为民书写的温情便已流淌。居民们似春燕归巢,带着对生活的期许与对文化的向往,簇拥而来。“要‘家和万事兴’,盼日子红火!”阿姨眼角的笑纹里,藏着对家庭的珍视;“求‘宁静致远’,想让孩子懂沉淀!”父亲的声音,裹着对后代的拳拳期许;更有居民要“铭记抗战路,共赴幸福途”,让先辈的奋斗与今日的安稳,在墨香里紧紧相拥;还有人求“以史为鉴,向阳而生”,期许循着历史微光,奔赴满是希望的日常。

书法家们化身“墨间译者”,将这些期许一一解码。他们伏案的身影,与历史中的执笔战士奇妙重叠——同样专注,同样以笔为桥。老人捧着“福寿康宁”,皱纹里漾开的笑,比墨香更暖;孩子攥着“天道酬勤”,眼中闪烁的光,似未来的火种。墨香氤氲中,邻里不再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是围聚谈天的老友:有人讲起家族长辈的抗战故事,炮火声透过岁月,在广场上空隐隐回响;有人交流对书法的理解,让艺术从高阁走进烟火。小广场成了文化磁场,将温暖与传承,一圈圈辐射开来。
艳阳为广场披上金纱,活动步入尾声。社区物业领导、书法家与居民并肩,背后“铭记历史·翰墨传承”的横幅,似历史与未来的交界碑。相机快门声响,将笑靥、墨香、传承之志,一同锁进永恒。

这场笔会,是历史的回声,让抗战精神借墨香重焕生机;是文化的纽带,把邻里情、艺术魂紧紧缠绕;更是社区未来的序章,让“传承”不再是口号,而是化作滋养和谐与繁荣的沃土。当人群散去,墨香仍在广场飘荡,那是历史的余温,更是未来的召唤——让我们以笔为翼,再书传承新篇,让抗战精神,在社区的土壤里,开成永不凋零的花。
(理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