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木斯大学,一个现象级话题正在校园里口口相传:2018年以来,公共卫生学院接连诞生了四个全员考研成功的“学霸寝室”。当同龄人还在为升学焦虑时,这些寝室却以100%的升学率集体“上岸”,其中,不乏被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暨南大学等顶尖学府录取的佼佼者。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折射出一个年轻学院在学风建设上的深层突破。
现象背后:不是偶然的必然
“六朵金花”王亭、张忆诺等同学的故事颇具代表性。在回忆考研历程时,她们不约而同提到:“学院的个性化辅导就像GPS导航,从选校定位到复试模拟,每个弯道都有精准指引。”这种感受背后,是学院构建的“三全”育人体系:全员参与的博士党员导师制、全程覆盖的“五阶梯”培养路径、全方位保障的考研服务机制。

2013级(2018届)5号楼319寝室

2014级(2019届)5号楼343寝室
全员参与的博士党员导师制,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资深教师的悉心指导。这些导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们,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全程覆盖的“五阶梯”培养路径,则为学生们量身定制了一条从基础到深入、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轨迹。每一步都精心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们稳扎稳打、逐步提升,为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全方位保障的考研服务机制,更是从心理调适、资料搜集、时间管理等多个方面为学生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院的温暖与力量,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考研的信心与决心。

2017级(2022届)6号楼633寝室

2020级(2025届)18号楼436寝室
数据显示,学院近五年平均考研率达40%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76%的录取者进入外校深造,录取院校覆盖全国30余所高校,印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广泛认可度。正如2025届毕业生唐广谕所说:“学院搭建的成长平台,让我们既有破浪前行的底气,更有定向冲刺的精准坐标。”
育人逻辑: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
生涯规划点燃学业引擎的“打火石”。“未来,我将成为什么?”也许,对于刚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还未来得及思考。但在公共卫生学院,在很多学生心中却已有了答案。学院将考研引导前置到新生入学,构建“五级阶梯式”培养模型:大一专业认知唤醒、大二目标锚定、大三能力锻造、大四实战冲刺、大五成果转化。这种设计犹如为列车铺设轨道,从入学开始,就明白了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使原本可能漫无目的的学习变成精准的“定向越野”。


学风营造打造沉浸式成长生态。学院通过“党员亮牌考试”“学霸开讲啦”等创新举措,将榜样力量转化为可感知的日常场景。特别是“博士党员教师结对班级”制度,让高学历教师从“科研大神”变身“学业导师”,在实验室、自习室形成持续的学术辐射。

服务创新破解考研痛点的“及时雨”。针对考研学子的共性困境,学院构建了“三维护航”体系:报考阶段的院校大数据分析、冲刺阶段的公共课特训营、复试阶段的模拟面试工作坊。2025届毕业生王家飞回忆:调剂系统开放当晚,辅导员通宵帮我们分析录取概率,这种支持力度让人动容。

文化浸润塑造追求卓越的基因。走进学院,最显眼的位置就是考研文化墙,一块块的展板几乎将墙面布满。每年,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在这里举行,在凝望的目光中,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就此在心里扎下根来。从“考研光荣榜”到“白大衣授予仪式”,学院用仪式感构建专业认同,让热爱成为执着追求。我校2023-2024年度大学生年度人物获得者赵梓源感慨道:“当看到学长、学姐在考研文化墙上的风采,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公卫人’该有的样子。”
范式价值:学风建设的公卫方案
如果说学霸寝室是表象,学风建设是关键,那么,其根本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这种育人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三个转化。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治理:通过“学院-教研室-班级”三级联动,将考研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阶段性任务。
从个体奋斗到系统作战:整合专任教师、辅导员、校友等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从专业实践到融合育人:创新打造“预防医学主题社会实践”“艾滋病防控知识竞赛”等品牌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近三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增长40%。

正如学院负责人所言:“学霸寝室不是培养目标,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打造让每个学生都能绽放的生态土壤。”在这种理念下,学院连续保持心理危机事件零发生率、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90%以上的佳绩,印证了“学风建设本质是育人生态建设”的深刻逻辑。
站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公共卫生学院的实践启示我们:当教育者真正构建起“学生为中心”的支持系统,当学风建设从管理要求转化为成长自觉,“让优秀成为习惯”就不再是一句口号。正如那间最新诞生的学霸寝室门前的对联所书:“一室灯火照前路,满园桃李竞芳菲。”这或许就是对育人初心最好的诠释。
(公共卫生学院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