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8小时系统化培训、32小时精细化指导、50人一对一教学咨询、101人线上线下集中培训,3月10日至14日,教师工作部与教务处联合开展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备赛指导专题培训,为教师们搭建了一场教学创新的思想盛宴。福建农林大学刘学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物理与力学学院廖红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黎平教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我校文科组、理工组、医科组和产教融合组赛道的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既解决了教师备赛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又进行了一对一地个性化指导。

打破现有困境与常规:确立从“输血”到“造血”的备赛逻辑
刘学莘教授围绕教创赛全流程,从“选课—磨课—备课”之道、课程建设“含金量”之法、参赛材料打造之术、比赛现场说课之器等四个方面开展培训,深度解析“一堂好课”的评审标准和教学创新设计各指标链条,为我校教师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教学创新备赛路径。

“谁的作品能让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一堂好课原来还可以这么讲,他就成功了。”为了让大家摆脱教条、机械化的固定模式,打造“小而精”的创新切口,刘学莘表示,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融合区域天然资源凝练特色。比如,依托三江平原的农业生态、边疆文化、寒地医学等特色学科,为课程思政和学科交叉提供独特素材;黑土地上产学研的丰富经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生动教学案例库。另外,教师对地方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关注与深切情感,也是激发教学创新内驱力的关键。
“这次培训让我产生了从‘单打独斗被动学习应赛’到‘积极探索主动创新参赛’的思想转变”,生物与农业学院教师夏俊感叹地说,“创新不是孤立的灵感迸发,而是需要环境创设、理论支撑、实践验证与专家引领的协同过程。今后,将以专家指导为阶梯,将培训所得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行动,在创新赛道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
培育教学独创性思想:以“四新”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
刘学莘说,“四新”建设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学科交叉、数字思维、低碳思维等方面的探索尝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助力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

人文学院教师吴晓莉谈道,过去不知道课程建设该如何“厚基础、强特色”,这次培训让我们认识到课程建设的有效落实与创新,必须以“强交叉、重合作”作为支撑和保证。例如,《中国近代史》课程应致力于构建“政—校—企—研”的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将历史学与数字媒体技术、文化产业管理、旅游规划等学科深度交叉,不仅要打破传统文科的学科壁垒,更要搭建起“文化解码—数字转化—产业应用”的“新文科”创新链条。这种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内核、以数字赋能为技术驱动的课程新模式,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复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侯明宇感慨地说,专家点醒了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少积累,而是缺少“提炼”,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需要反思凝练,创新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探索提炼,这在新工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缺少或忽视的“提炼”,恰恰是进行教学创新设计的最佳切入点。一些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也深有感触,尽管他们认为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创赛的标准差距很大,但还是表示培训激发了他们以赛促教的动力,今后会继续积累经验、加强教学研究和成果凝练。
深耕课程内涵建设:从“侧重于讲知识点”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转变
何为“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充分体现?廖红教授强调,教学设计的实施前提要从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发展目标展开,从基于客观事实的学情分析、实践导向的专业特色、师生互动的有效教学、高阶性的深度学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多元反馈评估和学生发展需求等多维度打磨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培训中,参训教师既感受到“差距的压力”,更燃起“突围的希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贾克明结合自身参赛经验分享道,教创赛是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的比赛,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参赛竞争力的关键。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数字赋能课程建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才能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与科学学院教师陶金婵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她表示,真正的教学设计应当始于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需求和未来职业场景的系统性洞察。今后,将会尝试构建“双向对话”的教学模式,通过动态学情诊断精准把握师范生的能力图谱,设计分层任务激活差异化学习;以问题链牵引深度学习,引导学生在模拟真实教学情境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同时建立“过程性评估+反思日志”的多元反馈机制,让教学评价成为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脚手架”。
相信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以数字化赋能实现教学创新的突破转型
AI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形态重塑已是大势所趋,一些老师也因此产生了职业焦虑。我们的职业到底会不会被AI替代?教创赛的培训让老师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方面,更体现在利用AI智能体赋能教学、重构课堂生态的意识和能力上,体现在如何通过课程建设改革培养出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学生。

培训中,专家通过案例分析、课堂实录展示等方式,向教师们展示了利用AI技术进行学情分析、个性化作业设计、智能批改等,让教师们真切感受到数字化赋能的巨大潜力。“过去认为数字化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数字化赋能是要利用AI技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重构教育模式,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数据智能分析与辅助教学,赋能学生个性化成长。”一位参训教师感慨道。
廖红教授和黎平教授利用两天的时间,通过腾讯会议对理工组和医学组25位教师的材料进行逐一点评,他们耐心细致地修改指导,提出意见建议200余条。指导过程中,黎平教授还与基础医学院教师钟堂武进行了深入学术交流。钟堂武表示,过去只关注方式方法的创新,现在更明白了要用临床数据讲好教学故事。

创新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历时一周的培训,不仅是一次备赛指导,更是一场教学改革的“思想革命”。正如专家所言:教学创新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作品,而大赛只是这场创作的见证者。
(教师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 李韦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