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深度合成遇上AI、当产业制造遇上AI、当古籍修复遇上AI……当数字教育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力量,高校教师该如何面对?是墨守成规、最终被迫出局,还是主动求新求变、使AI“为我所用”?
12月下旬,教师工作部联合“智慧树”面向各学院举办了AI赋能教学专题培训,一场场辅助教学创新的教研“盛宴”在校园内相继展开。

12月20日,首场培训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校党委副书记刘文军,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文生与学院教师一起参加培训。
培训以推广使用集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AI教学中心平台”为途径,通过聚焦“AI智课”“AI教研”“个体学习”三大多元模块,让教师们直观地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帮助广大教师了解人机互动,开启智慧教学通道,引领教学模式从传统向智能转变。
教师们在感叹人工智能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对实际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实施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就学情分析、命题设计、试卷评阅等具体教学场景展开热烈讨论。

针对人工智能的弊端、风险与挑战,刘文军强调,未来已来,不要排斥新技术,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AI素养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同时,充分运用AI提升工作效率,推动课堂形态发生智慧性变革。但“赋能”不是“全能”,不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要善于辨析加以利用。
“AI融入使教学资源更加多元,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正确使用智能工具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人文学院教师霍焱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琰表示,AI不仅是一种辅助工具,更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教师可以利用AI尝试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今后,将继续探索AI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成为一名能够引领学生走向未来、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好教师。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深入,“未来教师”的雏形也逐步在一些高校的智能课堂里显现。当教师从简单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时,又该具备哪些新的素养和能力?——AI赋能教学专题培训在普及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学的同时,或许意味着又开启了一次重新审视教师职业和价值、进一步诠释如何成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好教师的新思考。
(教师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