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心育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近日,教师工作部组织师德先进代表参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教学、研讨交流等方式,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历史文化遗址等实践研修教学点开展学习。

高屋建瓴明方向,深学细照践初心
在理论研修部分,教师们听取了中共林州市委党校李春芳教授作的题为《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启示》的专题讲座。李春芳教授以林州古往今来为线索,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林县到“绿水绕山、天河流淌”的林州,讲述了红旗渠精神的由来与发展,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的重要讲话精神。她引用了大量案例与数据,结合了自身的经历和林州实际情况,为教师们走进林州、了解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红旗渠水映历史,纪念馆中铭丰碑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伴随着纪录片《红旗渠》的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走进红旗渠纪念馆,珍贵的历史照片、穿越时空的“老物件”、真实的山体塑形、宏伟壮观的人物浮雕、再现当时修渠场景的角落……,将教师们带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看到了当年修渠人肩扛手抬、风餐露宿的艰苦场景,感受到了那份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红旗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

青年洞藏岁月深,红旗渠畔志如金
来到红旗渠,教师们徒步4公里从红旗渠入口拾级而上,沿着红旗渠堤坝,向着青年洞的方向阔步前行。教师们仿佛身临在当年的修渠现场,亲身感悟到当年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站在青年洞前,在场全体党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在浩瀚而伟大的红旗渠工程面前,教师们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和忠诚。

裕禄风范昭日月,纪念馆内铭功勋
走进焦裕禄纪念馆,教师们在讲解员的解说下,近距离参观焦裕禄生前使用的老物件、鲜活生动的雕塑绘画和多媒体再现的历史场景;在时代元素和历史气息交织中,再次身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治风沙的现场。在焦裕禄同志感人至深的生平故事与历史档案资料中,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焦裕禄同志在艰苦生活、奋力战斗中铸就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行走黄河看巨变,追寻足迹悟伟力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从上游奔流而下,转过多道弯后,来到最后一个弯——兰考张庄东坝头的黄河湾。这里曾是兰考县的最大风口,沙丘连绵、土质盐碱,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兰考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人民公仆、干部楷模”焦裕禄同志的带领下,大力种植泡桐树,呕心沥血治“三害”,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教师们站在东坝头观景台上感受着母亲河的博大与包容,在黄河文化博物馆内,了解了黄河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实践研修让教师们受益匪浅,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扁担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作为。


教师们一致表示,将以此次实践学习为契机,强化红色文化认知,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教育资源贯穿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过程,扎根龙江、坚守教育、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工作部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