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ort - 胜利因您更精彩




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文学创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09

    风雅颂赋比兴、唐诗宋词元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前人们创作了无数诗词歌赋,这些文学作品浸润我们心灵,伴随我们成长,也成就了每个时代的经典。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创作这些文学作品,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在具体的创作中,该如何实现创作的动机呢?今天,我们邀请佳木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我校人文学院原院长王永宏,请他为大家谈谈。

    记者:王主席,您好。在平时,我们欣赏过很多文学作品,有时自己也会写上几篇小诗小文这样的文学作品,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去创作”这样的问题,那么您是怎样看呢?

    王永宏:其实,这是一个事关文学的终极问题,就是文学创作的动机是什么?文学创作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意义又是什么?我们平时很少思考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作为文学作品的看客,用欣赏甚或挑剔的眼光在作品中各取所需。但是,如果你有文学创作的意愿,你就要拷问一下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诗写散文写小说?只有弄清楚了动机,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文学艺术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它以不同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特里林曾说过:“文学是这样一种人性活动,它对于多样性、或然性、复杂性和困难性有着最完满和最精确的表述。”那么如何呈现?可以说,文学创作的动机很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一部作品,也决定着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成就。

    记者:既然文学创作动机如此重要,那么请您谈谈创作的动机都有什么呢?

    王永宏:关于文学创作的动机,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1985年初,巴黎图书沙龙通过法国驻各国使馆邀请世界数百名著名作家对“您为什么写作?”进行了调查。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归纳起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写作为的是人类解放”(陈映真),“是为了他人”(莱奥波德·塞达尔·桑戈尔), “为揭示事物的本性”(莫里斯·吉),为“留下自己的名字”(保罗·塞鲁克斯),求得“一些物质上的收益”(迪埃斯·坎塞科)。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创作动力来自作家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来自被作家事先意识到的心理指向。

    另一类认为:“有一种神秘感在支配着我”(欧文·莱顿),“烦恼和虚荣心的驱使”(琼·迪戴恩),“被一种超人的力量抓住”(马齐齐·库内内),“写作是由不得我的事”(格声键多.林厄姆·格林)。他们的共同之处体现为一种不能被主体随意驾驶控制的“内驱力”,即意图和冲动是文学创作心理动力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这两类观点可以说代表着文学的两种职能、社会功能和内在需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的大多是国外作家对文学创作的看法,那么,我国古代文人对此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永宏:在我国古代,魏晋以前的文学是文化意义上的文学,主要是承担社会功能,强调用于构建“君子”之道,到魏晋才确认文学的审美属性,这一时期,形成文学自觉运动,重视文学价值和社会地位,探讨文学理论问题,文学逐渐摆脱经学束缚,得到自由发展。

    关于为什么要写作,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出“发愤著书”一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曹丕在《典论·论文》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观。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著文自娱”,如陶渊明“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酬觞赋诗,以乐其志”;杜甫的“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柳宗元“宗元无异能,独好为文章”;苏轼“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等等。

    那么,综上所述,黄鸣奋曾把产生创作动机的需求分为:生存性需求、生理性需求、信息性需求、心理性需求、实践性需求、成就性需求六大类,由此将作家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现实物质型作家,满足现实物质需要,如苏轼提出“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龚自珍的“著书都为稻粱谋”。还有曾写出91部小说的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一生潦倒贫困,可以说他的创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了物质需要。

    二是现实精神型作家,他的动机主要是源于兴趣爱好或理想抱负,写作“言志”或“缘情”,如四大名著,都是借小说映照现实,以文言志。三是理想精神型作家,他的动机为满足理想而创作,甚至把文学创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如大家都熟悉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是路遥付出了生命代价写就的,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倾注到了文学创作上,是为了追求理想而作。

    王永宏作《文学发生的动力及创作价值实现路径》讲座

    记者:不同的创作者会有不同的创作动机,如现实物质型、现实精神型、理想精神型等等。那么,这里就衍生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作家或创作者的动机,了解这些问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意义呢?

    王永宏: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文学创作的动机。因为我们欣赏让我们陶醉其中的作品,就应该知其所由来。作家的创作心理与作家的创作成果具有最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即创作因果性。挖掘文学创作动机,进而把握文学创作理路,可以让我们在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洞悉文学创作精神内核、揭示文学创作一般规律、增进文学作品阅读成效等方面获得捷径。

    记者:王主席,刚才我一直在探讨文学创作的动机,那么当一个创作者有了意愿和动力后,该如何实现呢?路径又是什么呢?

    王永宏:创作一部好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积淀和储备,包括见识、学识、素养、品行等。概括起来,一个作家需要有三大基本素养:生活、思想、艺术。首先要有良好的语文基本功,具备运用语言文字的扎实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历史、政治、地理、哲学等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其次要有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要具备丰富的社会阅历,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概括生活,明了人情世故。其实,文学就是人学,能够真实体验各种感情形态,深入真真实实的全面的生活,正如陆游所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最后要有想象力,要懂讲故事的艺术。

    我们以苏轼为例,运用语言的艺术姑且不说,正是他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以及由此感发出哲理般的体悟,才会在创作中获得别样的感受。如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飞鸿踏雪留下爪痕,这一原本很平常的生活细节,被苏轼捕捉到,被用来比拟人生这个宏大的话题,不仅十分切题,而且颇具意境。在苏轼其他诗句中同样有着这样的表现手法,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等。

    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唯美而深刻的诗句,源于苏轼本人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和他一生的沉浮悲喜所形成的共鸣。

    王永宏作《略谈文学素养》的讲座

    记者:生活、思想和艺术是创作者的基本素养,那么,具体来说,创作一部文学作品需要怎么着手呢?

    王永宏:我认为,在开始启动创作时,首先要进行艺术构思,就是明确你想要表达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故事或是情节的轮廓。艺术构思可以有三种模式,一是整合,即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组合排列在一起,进行艺术综合;二是变形,做到既反映现实生活,又不照搬生活;三是移情,就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描绘的色彩。

    在艺术构思中,想象是核心。文学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文学的关键和基础。只有不同以往、不同他人的想象,才有可能形成新认识、新思想、新追求、新创作。但凡一部好的作品,都是有着非凡的想象力的。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见识、学识、素养、品行基础之上,进而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知、独立而艰难的思辨、独特而瑰丽的想象。

    其次,要融入情感。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南朝刘勰曾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一旦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我们之所以能沉浸到一首诗或一部作品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与作者本人投射到作品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在融入作者的想像和情感之后,有了初步的艺术构思,才能启动下一步的创作。

    记者:胸中有沟壑,笔下可着墨。艺术构思可谓是一部作品总的统领,那么有了构思后,该如何把这些构思表达出来呢?

    王永宏:有了艺术构思之后,需要我们排兵布阵,开始具体的创作实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文章。文章构成需要三个方面:思想内容、结构组织、遣词造句。首先要谋篇布局,建立文章的骨架。按照思路写成文章,就是结构组织,要言之有序、脉络清晰。

    其次,要善用文学语言。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作者对生活加以理解、认识和评价,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把内心审美感受与体验物化为艺术形象,这些都要依赖语言来完成。由此,人们把文学语言比喻为“舞蹈”的语言,而其他语言则是“走路”的语言;称优秀作家为语言大师,称优秀文学作品为语言艺术珍品。因此,在文学创作中,要不断地锤炼语言,善于运用各种文学表达手段。

    最后,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风格是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呈现出来的品貌。风格至关重要,如我们提到苏轼的诗,就会联想到豪放派;提到鲁迅的文章,就想到他的批判性,其实这就是作者在长期的创作中沉淀形成的风格。所以,对一个创作者来说,不仅能写出好文章,还要有属于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家学识才力、个性气质、情感体验、艺术追求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此外,还要具备媒介(符号)传达能力,即作家对语言符号媒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通过语言形象成功塑造出内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从而形成独有的创造风格。

    课堂上讲析诗歌作品

    记者:王主席,刚才我们从文学创作的动机谈到如何进行创作以及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可以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作链。那么回到原点,创作动机有多种多样,有没有一个普适的价值?

    王永宏:无论古今中外,文学创作都是参与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进而实现其价值的。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这一命题自人类有了文明便开始了思考,而文学创作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此,它为人类生存赋予了深邃的意义,给予人类可靠的心灵指引,点燃生存信念,寻得生存目标,让人懂得生活不是混沌的存在,而是充满可能性与选择性的过程。此外,它还在于开拓了人的价值观形成渠道,如戏曲和民间说唱,它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传播教化,一部《史记》,不只是记史,更是传播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它的价值就在于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

    除此之外,文学的价值还在于承担起文化的自我修复功能。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镜子,照见人类灵魂和人类行为,以其对生活的直观感悟温暖读者心灵,影响读者对生活的判断,使读者找到精神生长线路,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向和目标。如文艺复兴是对欧洲中世纪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现代主义文学是对资本主义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而中国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文学”,则是对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文学无疑在这其中起到了启蒙和引领作用。

    王永宏,笔名艾北,青年时期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及研究,

    曾任黑龙江大学学生诗社社长,并著有诗集《追风之雨》

    记者:那么如何实现创作这个价值呢?

    王永宏:实现每个作者的创作价值,我认为要遵从若干要则:一是要做自我的观察者和反思者。艺术表达心灵,表达感情。作家首先要深入自我心灵,把握自己的感情,包括自我的人生体验、思想理念、情绪律动、心理范式、趣味爱好、美感体验。要始终保持自我批判精神,善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以自我的存在感推及作品中角色的存在感。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作家每一次用笔蘸墨水,都要在墨水瓶中留下自己的一点血肉。

    二是做好生活的亲历者和审视者。文学就是对复杂多样、变幻不居的生活的凝视与描述。创作者只有对生活认识得深刻精准、全面系统,把握住生活本质,才有能力超越生活本身,进入艺术(审美)境界。比如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的认知,张承志对黄河文化的体验。但熟悉生活还不够,还要保持对熟悉生活的审视,立足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借艺术真实营造超越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艺术境界,进而塑造人物构思情节完成创作。可以说,一个作家对生活认知的程度即思想广度和认知深度,决定着审美实现程度和艺术造诣水平。

    三要做社会进程的参与者和时代发展的前瞻者。要把握社会规律,以多元化宽容性视野观照世界,预见性地洞悉社会未来,把握社会历史内容和宇宙人生意义,既要全身心地参与到社会之中,作为社会一员感受社会生活,又要超越社会现实,在更高维度俯视社会。

    四要做联结人生经验生活阅历创作体验情感历程生命思索各元素的垒积者。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将最终成就一个成熟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只有凝练人生百态,解析酸甜苦辣,提升生活感受的强度和深度,增进情感体验的细腻度和强烈度,设身处地以己及人,才能传神描摹世间众生相,笔触直抵人心,创作直达人性,唤起受众的情感与思想认同。

    五要成为知识更新和保持创新的先进者。要勇于面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任何挑战。打破传统创作与未来创作的藩篱,接受各种创作手段和文艺学理念的变化与更迭,如网络文学、科幻文学、未来文学等等。面对时代的变化,创作者必须要保持与时俱进。

    记者:谢谢王主席给我们带来的关于“文学发生的动力及创作价值实现路径”的精彩分享,如果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次分享,能否用几句话来做一下总结。

    王永宏: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是隐含于话语表达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创作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催生创作的动力在于人类的表达欲,需要天赋、积淀和坚持,需要眼界、格局和情怀。文学是人学,以人为主旨和终极关怀。它的使命在于直面人心和人性,展现作品中的人心和人性,征服阅读者的人心和人性。实现文学创作价值,在于通过在微观的个人经验与宏观的历史脉络和现实流变之间,搭建通畅的社会学想象,参与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唤醒人类对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使读者有意识地探寻精神生长线路,寻得终极的精神家园。


    (宣传部 井军伟)

    【网站地图】【sitemap】